中共河南科技学院委员会河南科技学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
实施意见
(2017年6月12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高校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全面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使命的重要保证,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党对学校的领导,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发展中的统领、凝聚、推动作用,对于主动应对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团结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奋进向上的精神状态,统筹做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十三五”规划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紧迫性。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多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随着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学校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扎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个别单位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极个别基层党组织工作弱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个别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个别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师风建设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有待强化,等等。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
3.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师生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关键,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保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加快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4.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3)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4)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5)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5.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思想理论武装,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师生员工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考察调研,举办辅导报告、研讨培训、读书交流等形式,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要求,认真组织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检查与考核。创新党校团校培训模式,定期举办处科级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团学干部培训班或研讨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扎实做好宣讲团工作,深入开展集中性和经常性的理论宣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适时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组织专门力量联合攻关,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成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探索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加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培育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理论学习骨干和学生理论类社团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校、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加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员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中国梦”学习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廉洁教育为重点,持续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月活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为重点,认真举办法治文化节,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重点,开展反邪教宣传周活动和宗教知识、保密知识教育。以生命意识教育为重点,加强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紧扣评价考试、求职就业、评优评奖、学术交流、入学毕业等环节开展诚信教育。持续举办“道德讲堂”,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以“感动科院十大学子”“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善行义举榜”建榜等活动为载体,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师生员工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学校、创建文明班级、争当文明教师、争当文明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社会公益和文明共建帮扶活动,把学校打造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校纪委、校团委、校长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加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组织师生员工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探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出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在全校开设的社会科学类专业和课程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书香校园”读书月、传统文化讲坛等活动载体,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推进戏曲、书法等民族艺术和传统体育进校园,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组织创作和推介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相关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实地了解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接受教育熏陶。充分利用国家和我省改革发展的重大成绩、重要节日和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学习教育,深入挖掘中原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原大地的优秀传统和先进文化。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教务处;参加单位:图书馆、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8.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水平。加强校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深入挖掘学校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价值,组织师生员工创作、讲好“科院故事”,增强学校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实施校风教风学风优化提升工程,积极传承校风校训,深入开展“知校史、铭校训、唱校歌”宣传教育活动,用校训立德、用校训励志,引导师生员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进一步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制定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申报奖励制度,引导师生员工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学校历史、特色和成就,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深入开展大学生爱国爱校合唱比赛、教职工合唱比赛等系列活动,引导师生员工强化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和学校的事业中去。
牵头单位: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校长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参加单位:档案馆、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四、进一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9.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慕课教学”“专题教学”“一课多师”等教学方式。坚持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通过开展教学竞赛、课堂观摩、课前试讲、教学督导、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推出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堂。加强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培育省级教学团队。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学时学分,合理设置教学规模,逐步推行中班或小班教学。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以建好“国情国史”体验馆为重点,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努力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完善任职资格标准,严把准入关。落实校领导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听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作一次形势与政策报告。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专业课教师、社科理论研究人员等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牵头单位: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10.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建设。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加大政策及经费支持力度,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打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鼓励和支持校内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队伍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遴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教授、教学科研骨干参加各级宣讲团或讲师团,在校内外开展政治理论宣讲,生动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参与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处
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1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河南省委有关文件,制定学校实施意见,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方向引领、价值引领、知识传递、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支持培养计划,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学科专业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力度。在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中,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显著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充分发挥好新河发展研究中心的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新型智库功能,整合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资源,参与建设一批新型智库、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
牵头单位:教务处、科技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与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服装学院、文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12.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制定完善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和采购、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理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晰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总支)、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任和具体任务。落实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制度,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它课程教材优先从全国公布的目录中选用。严格选用标准和选用程序,健全引进教材备案制度和审读制度,强化教材进口管理。制定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编写教材,并积极推荐优秀教材参加省部级评奖。
牵头单位:教务处、科技处;参与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服装学院、文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1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健全科研成果评价办法,规范学术评价方法,防止学术评价中模糊正确价值取向、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倾向。逐步完善以同行评议为主、文献计量为辅的机制,加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院参与中外人文合作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提高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把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遴选成员的底线要求,在校党委领导下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牵头单位:科技处、国际交流处;参与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服装学院、文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六、加强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
14.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实施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进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创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健全完善校、院领导和教学督导组听课评课制度,改进学生评教方式,及时反馈意见建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政治纪律专项督查,教育引导全体教师务必坚守课堂教学的政治纪律和道德底线,确保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的言行。
牵头单位:教务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与单位:党委宣传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15.进一步规范对校内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严格落实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校内新媒体管理办法》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博、微信和课堂、讲座、论坛、宣传橱窗、出版物等校内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严禁在学校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加强综合治理和综合防控,建设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强化制度建设和严格管控,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校园内的活动,强化对基金项目申请、涉外学术交流活动的监管,规范师生员工接受境内外项目资助审批程序。严格落实登记、审批和备案制度,加强校内自办刊物的规范管理,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规范师生员工自媒体管理,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保卫处(党委武装部)、科技处、国际交流处、学报编辑部、网络信息中心
七、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
16.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以培养造就“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单周周四下午作为固定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继续加强所有出国(境)人员的行前培训,定期对全体教师加强培训。在教师引进、评聘和考核中,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等制度规定,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高水平大学联系,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教师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对违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
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参加单位:党委组织部、校纪委、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17.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要求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强化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健全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评价与惩戒机制。举行新进教师宣誓仪式,开展教学名师、最美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师德典型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立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建好师德师风举报平台,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强化制度建设,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工会、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参加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18.强化教师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激励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承担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自觉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全体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务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加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19.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育、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每个学院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必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经历并考核合格。积极选聘校内名师、党员干部兼职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选聘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老教师、先进典型等,从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或党务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健全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制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培训计划,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班、攻读学位或进修、定期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分批次、多渠道地开展理想信念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工作队伍的素质能力。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与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20.贴近师生实际开展工作。深入实施师生员工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工作,增强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校领导、院领导联系师生员工、谈心谈话制度,结合校长信箱、群团组织、舆情分析等渠道,了解师生员工思想状况和意见建议。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培育申报奖励制度,培育一批省级优秀品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通过德育论坛、名企论坛、北斗讲坛、双湖语轩等活动载体,让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影响和带动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业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的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积极探索校内外勤工助学新模式,深入开展诚信励志教育活动。持续加强和改进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积极帮助解决教职员工在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合理诉求。贯彻落实学校《加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坚持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联合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落实加强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政治学习的规定,加强思想引导和团结教育,促进他们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心认同。
牵头单位: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参与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21.扎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加强“红太阳”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建设。加强学校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和党员教育培训系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党校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进一批教育视频及电子书籍。鼓励和引导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运用网络、微信、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加入“易班”网站联盟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开展学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和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奖励活动,培育和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精品项目和优秀作品。以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量,唱响网上主旋律。强化网络评论员队伍和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校园网络“红军”和志愿服务中坚力量,支持鼓励青年教师、管理干部通过微博、微信、个人专栏等撰写发表思政引导类文章,努力打造一批网络思政名篇,支持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参与单位:图书馆、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22.强化实践育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组织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宣讲团基层巡演暨网络展播活动,鼓励师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学生家访、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师生了解体验国情省情社情民情。办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百农英才”创新项目等系列品牌赛事和实践育人项目。精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组织和支持力度,规范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扎实推进党员和教职工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常态化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和德育考评体系之中,纳入单位综合考核和教职工个人考核之中。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人事处、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参加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2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理念,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等软硬件建设,积极创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性单位。鼓励和支持学院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强化“互联网+大数据心理实验室”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级评估及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及学生咨询数据分析,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构筑实施“朋辈心理文化建设”,建立学生朋辈互助、朋辈辅导和朋辈危机预防等系统。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针对重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落实心理危机干预档案制度,提高危机干预成效。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拓展团体辅导的方式和途径。
牵头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参加单位:教务处、人事处、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24.积极发挥群团组织育人职责。将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贯穿共青团各项工作和活动,持续开展“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宿舍、社会实践团队、网络等建立团组织模式,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加强共青团干部配备管理,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基层共青团干部队伍。深入实施“党旗引领工程”“团学干部论坛”“团学活动品牌”创建等活动。加强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完善学生社团章程和管理办法,实行大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为学生社团搭建平台,支持开展“社团文化节”等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支持理论学习等思想政治类社团,积极倡导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社团,正确引导文化体育等兴趣爱好类社团,规范管理网络新媒体社团,遴选配备一批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并制定相关奖励激励制度,加强社团活动的指导引导,规范日常活动,促进有序发展。工会、关工委要引导和鼓励教职工和老干部、老教师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牵头单位:校工会、校团委、关工委;参加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25.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与效果评估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鼓励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全校各单位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创新成果纳入评价内容。贯彻落实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健全完善专题研究与总结汇报、分析研判与协调联动、督查督办与考核问责等制度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行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监督检查范围,把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做实做细。建立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专项检查考核机制,对基层党委(党总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常态化检查。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履行责任不力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党委办公室、校纪委
九、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26.完善学校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党在学校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学校章程,依法依章自主办学,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使学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学校党委书记履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明确1名学校党委副书记主要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担任党委委员。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领导权。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群建,把党的工作融入群团组织活动中,引导他们发挥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员工的桥梁纽带作用。
牵头单位: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参加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工会、校团委、发展规划处
27.加强基层党委(党总支)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员工中有威望的要求,选配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和院长。探索推行党政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员院长一般应同时任基层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或委员,党员副院长一般应进入基层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是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结合分管工作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进一步明确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工作职责,规范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参加单位: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8.加强党支部建设。探索将学生党支部设在社团、外出实习学生团队等,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定期调整学生党支部设置,坚持按期换届。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探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特别是根据支部换届情况加强党支部书记、支委的党务知识、纪律规矩和党建工作方法培训。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严格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与管理台账,及时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妥善做好“失联党员”“口袋党员”的联系查找和组织关系接转。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定期开展党性分析,教育党员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及时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建立健全党员退出机制,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及时处分违纪党员。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对班子不强、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的,要限期整顿转化。
牵头单位:党委组织部、党校、校纪委;参加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29.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各单位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定期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支持,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工作重点和改进措施,并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进一步健全部门协作常态机制,校纪委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检查,把思想政治工作安排部署、督促落实情况等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党委组织部统筹指导党建工作。党委宣传部统筹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党委统战部统筹指导统战工作。学生工作部统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工作部统筹指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合作,切实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各基层党组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牵头单位: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校纪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参加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单位